%@LANGUAGE="VBSCRIPT" CODEPAGE="936"%>
读书与思考
读书与思考
|
2015年,到了,在经济栏目里,
我们新开一个“读书与思考”专题。推荐两本书:《货币战争5》(宋鸿兵著),《21世纪资本论》([法国]托马斯?皮凯蒂著)。作下笔录,留下思考与疑问,不作结论。
我们不是经济学者,只是喜欢。没有理论,但有着深刻的老百姓的感受,这“感受”如此深刻与重要,甚至它一次又一次的刷新朝代。历史留下的痕迹,虽然受学者立场的扰动,但正是历史激烈振荡的写照。
我们希望中国人都学习些经济,因为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,是伟大的,今天依然。
从今天起开始读书,不定期记下笔录与思考。 (2014年12月29日)
笔录:每个人都会对所处时代的财富收入水平有自己的直观认识,哪怕他缺乏理论框架或数据分析。可以肯定的是,绝不能低估这种直观认识的重要性。(“21世纪资本论”
002页)
思考:物质是第一性的,没有物质也没有人,但经济是人的活动,“人”起的什么作用?经济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吗?现代,人组成什么样的整体形象呢?
 |
笔录:数十年来,中国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模式,从19世纪至20世纪,西方实践经验的成败中汲取教训,同时立足于本国国情,寻找一条融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优点的新路。(“21世纪资本论”
XV页)
思考:毛泽东与尼克松在1975年的握手是不是社会发展的或说进步的一个里程碑?
|
笔录:收入和财富的历史总是非常政治化的、无规律的,而且是不可预测的。历史会怎么转变取决于社会如何看待不平等,以及采取怎样的政策和制度去衡量和改变不平等。没有人能够预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事情会怎样变化,但是历史的经验是有益的,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,在下一个世纪里我们将要面临何种选择以及哪种动态变化会起作用。按理说,这本书应该起名为“21世纪初资本论”,它的唯一目的是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到一个通向未来的钥匙。但历史总是能够创造自己的路径,这些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实际用处还有待考证。我只是将这些历史呈现给读者,并不是说我了解它们所有的意义和重要性。(036页)
思考:人究竟起什么作用,怎样起作用呢?
笔录:“作者在此部分着重描写了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历史观察,即资本收益率从长期以来看总是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,……”。“按着皮凯蒂的分析。资本收益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,……”。(《21世纪资本论》IX页)
思考:这种“高于”的现象是受到一种“潜在权力”的支撑或者人们抓控了潜在的权力吗? |
|